Friday, September 22, 2006

完美的6th

虽然中国的传统音乐使用的律制是以三分损益法所产生的五个正音为基础的五度相生律,但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上采用的定律法是12平均律,即将一个八度(如,C至c)分成十二个均等的部分。在这个系统下,两个音之间的高低距离,叫做音程。在国立大学艺术中心的华乐器乐考级的第七与第八级中的听音测验,即辨别音程,占总分的10%:
C至Db = 小二度 / Minor 2nd
C至D = 大二度 / Major 2nd
C至Eb = 小三度 / Minor 3rd
C至E = 大三度 / Major 3rd
C至F = 纯四度 / Perfect 4th
C至F# = 增四度 / Augmented 4th
C至Gb = 减五度 / Diminished 5th
C至G = 纯五度 / Perfect 5th
C至Ab = 小六度 / Minor 6th
C至A = 大六度 / Major 6th
C至Bb = 小七度 / Minor 7th
C至B = 大七度 / Major 7th
C至c = 纯八度 / Perfect 8ve

准确地识别音程其实是很容易的。方法有三:
1. 以固定音高(Fixed-Doh)的方式,死记硬背各个音的音高,以识别这两个音的准确高度,再计算出它们的距离。
2. 以首调 (Movable-Doh)的概念,在脑海里形成一把隐形的音高尺,测量这两个音的距离。
3. 以情感符号的模式,从听觉上所产生的印象,将音程归类为“极完全协和音程”,即纯一度和纯八度;“完全协和音程”,即纯五度和纯四度;“不完全协和音程”,即大、小三度和大、小六度;“不协和音程”,即大、小二度和大、小七度,以及所有的增、减音程。当然,每个人的直觉不同,甚至有些人会没有感觉,但死活都得骗自己,使听到的感觉等同于这些印象。

无论使用以上的任何一种方法,只要在第一次测试时考生能够准确作答,便可在这个部分得到满分。但是,对多数的考生而言,要及格是件难事。

在某练习中,我用钢琴弹奏了B和b(纯八度)。过了无数遍后,忍无可忍的境况下,就叫学生在古筝上弹奏中音区的6和高音区的6(大撮),以识别我所弹奏的音程。让人无奈的,学生的答案竟是:Perfect 6th

虽然早在《国语.周语下》,周景王23年(公元前522年)伶州鸠论乐,中就记载了12律与其名称。但由于各种七声音阶都包含了五个正音,传统筝的定弦皆以五声音阶为主。所以,我可怜的学生才会在中西混淆下的精神错乱中产生这种完美的六度距离感。但,最可悲的是,他们从一开始学习大撮的演奏法时,我就已经明确地告诉他们,这样的距离叫做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