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27, 2006

《寒鸦戏水》究竟有多少个版本?

鸭子有多少种吃法,《寒鸦戏水》就有多少个版本。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学了三个版本,分别是项斯华、邱大成以及林玲的演奏版本。后来,因为工作学要,又弹了几个版本。其中,郭鹰的演奏谱有两个 、林毛根的演奏谱有三个。选择越多,跟着而来的烦恼与困惑更多。为什么有这么多不同的版本呢?为什么同一个演奏家还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版本?究竟哪个才是最好的?哪个才最适合的?

其实《寒鸦戏水》的情况还比《柳青娘》好多了。到目前为止《寒鸦戏水》只见有 “重六”调的不同版本,而《柳青娘》则有“轻六”、“重六”、“轻三重六”、“活五”等不同的调的不同版本。另外,所有传统的潮州筝曲也都和《寒鸦戏水》一样,有着无数的版本。这与其音乐的记谱与流传有着密切的关系。

传统的潮州筝曲是以“二四谱”,即“二、三、四、五、六、七、八”七个数字作音名来记录,并以“轻”、“重”、“活”、“反”等诸调变化处理。“轻” 之的是指“二四谱”中的“三、六”音字不变。“重”就是加重,使“三、六”的音准升高为 ti 或fa 。而,潮乐的ti音偏低,fa音偏高。“活”则是“活动”“三、五”音字,使其音高发生变化,产生不稳定的效果。“反”则类似转调。

潮州筝曲的曲式结构多为板式变奏体,遵循“慢 —— 中 —— 快”的原则,从“头版(原曲)”变奏加花以“填字”或压缩的方式,并加快速度形成“二板”及“三板”。从谱面上看,只能略知,板或歇板的位置。其余的节奏还得演奏者自己诠释。还有,“二四谱”的七个音字只是骨干音,而记录的也只是核心的旋律,因而演奏者有非常大的再创空间。但,最妙的是“重”和“轻”不是绝对的, 在保持多数音在其调内的原则下,演奏者可以自行更改变动。因而,传统曲目的演绎是有着较自由的发展空间。相对的,如果是XYZ作曲的现代作品,就必需严格以一字一音的方法演奏。当然,如果再加上ABC演奏谱,ABC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所以,同样的一首传统乐曲,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诠释的自由,因而产生了无数的版本。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也可能产生新的领悟,从而再创新的版本。同时,记谱者的不同也是会让乐曲版本出现偏差的。而这么多版本所揭示的是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究竟要弹哪个版本就各花入各眼了。因此,在节目单上,我们往往见到的是某演奏谱的某传统乐曲。其实,我每次都不注明,因为版本太多容易串。更重要的是,演奏随心而至,很难不偏离原有的框架与束缚。但还好,我还没有产生“我”演奏谱的欲望。不然再经繁衍,若干年后世界将会被看似传统的“新传统”乐曲挤爆。 据说,中国的各个考级教程所提供的只是一种示范性的版本。考生可以选用与考级教材不同,但在技术与音乐表现的难度与考级教材相当程度的版本,而不必为此产生顾虑。但,往往要举棋不定的是弹哪个才好。

相比之下,新加坡艺术理事会就体贴多了。凡是传统乐曲,全国华乐比赛的册子上都会清楚地注明,所有参赛者不必绞尽脑汁,在报名后还会收到一份标准曲谱,以确保比赛的公正。中国办比赛往往更注重的是艺术的全方位测试。比如:2001 年,第一届“龙音杯”中国民族乐器(古筝)国际比赛青年专业组复赛,其中以首指定曲是活五调《柳青娘》,究竟要弹哪个版本、怎么弹就要看个人的艺术修养了。这还算好的。
1995年,中国富利通杯国际民族乐器独奏大赛,古筝复赛的唯一指定曲是《高山流水》。君不知《高山流水》有浙江、河南、山东等地域之分。各地的《高山流水》不仅版本不同,曲调不同,风格迥异,其表现的内涵也不一。而,浙江的《高山流水》就有好几个不同的版本。怪的是,大家的选择竟都是项斯华演奏谱的《高山流水》。但,细听之下还是可以区分出不同之处,形成了 “一谱多弹”的局面。这其中所反映的“在统一中寻求差异”又是另一门学问了。